2014高考热点话题大盘点及高考作文预测

学习频道    来源: 冠华作文网      2024-07-20         

本站非官方网站,信息完全免费,仅供参考,不收取任何费用,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话题一 时事热点,感受时代脉搏
  预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2013年2月,一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太和门附近一口大铜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的文字,被故宫工作人员拍下放上微博,立刻引来“骂声一片”。
  (2)2013年5月26日,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时,在浮雕上看到中文“丁锦昊到此一游”,对于3000多年前的文物受损事件,他十分羞愧,并向导游道歉。此事在微博上引起热议,多位网友声讨、人肉“题名者”。
  (3)记者走访杭州西湖各景点发现,黄龙洞、白堤等各处景点,“到此一游”“我爱你”等刻字留言几乎成了景区“标配”。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中的三则材料,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这是关于荣辱的话题,关于文明的话题。你要别人尊重你,首先自己的所作所为要让人觉得你是文明人,是值得尊重的人,不管你是什么国籍或身在何处,都应该时时处处表现出良好文明素质,表现出应有的涵养。具体立意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1)荣与辱。在文物上刻字,自以为是荣耀,实际上是耻辱。在生活中要分清荣与辱,明辨荣与辱。(2)文明,从我做起。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景区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对游客自身也是有害无利的。没有文明的旅游,再美的风景名胜也会黯然失色。而文明应该从每个人做起。(3)爱惜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珍贵文物是不可复制的,所以我们应该爱惜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4)善与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累善行,去掉陋习,彰显一个人的文明和素质,不要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做错了,不要等到一切无法弥补了才感到后悔。
  预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2013年第10次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调查,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水平为3%,相当于美国、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数据显示了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尚处在较低水平。
  (2)美国欢迎各种宣传科普形式,有诺贝尔奖,还有搞笑诺贝尔奖,甚至在火爆的泡沫剧《生活大爆炸》中也盛情邀请霍金加盟,加入拍摄科学宅男们搞笑的科幻生活。
  (3)2012年4月7日,一场兼具科学与幽默特质的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菠萝科学奖”颁奖盛会在杭州高调举行。“菠萝科学奖”的口号是“向好奇心致敬”。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第一则材料主要是说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处在较低的水平;第二则是讲美国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实际上是重视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第三则材料是说我们已经开始重视科普宣传。三则材料综合起来,可以重点论述科学素养与科普宣传的关系,国人的科学素养处于较低的水平,跟我国的科普工作做得不好有很大关系,而我国的科普不“给力”,与投入和宣传形式有很大关联。也可以阐明科学与生活的关系,让科学贴近生活。科学只有慢慢转变其高高在上的态势,幽默轻松起来,才能被更多群众接受和关注,才能更顺利地推进科普事业,提升国民整体科学素养。写作时可以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整体把握,从宏观着手;也可以从材料中的某一点切入,进行微观探寻。但无论如何都要围绕材料本身展开,都要选准一个角度,联系实际,深入挖掘,辩证思考,写出有丰富内涵和深度的文章来。
  预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有关部门统计:不论机关单位的公款招待,还是民间的私人庆典,我国每年在“舌尖上”的浪费数量巨大,至少有800万吨食物蛋白和300万吨脂肪被白白丢掉——等于浪费掉了2.5亿到3亿人一年的口粮,这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堪承受之重。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色彩。写作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抓住核心的问题,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紧扣“勤俭”挖掘立意。具体的写作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1)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弃。(2)养成俭朴的良好生活习惯,益国益民,并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3)杜绝铺张浪费,弘扬勤俭节约精神,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4)俭朴并不等于吝啬,要树立健康的消费观、价值观。(5)树立俭朴正气,摒弃奢靡之风,好习惯应该从小养成等。
  预测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3年10月,辽宁省高考(微博)状元刘丁宁在进入香港大学学习一个月之后选择了休学,准备回母校高中复读以期来年高考能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国学。刘丁宁一直想上北大,可当时听从家长老师的劝告无奈选择了港大。到港大后发现自己还是想追求“更纯粹的国学”,觉得北大中文系可能更适合自己对学业的追求。加之港大网上学习时间比较长,刘丁宁的眼睛不太适应,于是决定放弃港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有关社会热点的话题,写作时,要认真阅读材料内容,充分理解材料的具体内涵。有这么好的基础和条件,为什么还要退学复读?这是不少人疑惑的地方,也应该是文章所要阐明的主旨。深入分析材料,就会看到,状元复读,其为追求理想敢于放弃的勇气值得称道;剥离状元的光环,作为普通的学生,这个开朗小女生明晰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也令人钦佩。不过,这样的放弃是否值得,我们的教育环境对这样的追梦人和这般的圆梦方式是否过于残忍,都让人心生疑惑。由此,可以确定的立意角度有:追求与奋斗、理解与尊重、理性与选择、勇气与底气、舍弃与拥有、理解与尊重等。
  预测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3年11月15日,美国旧金山,5岁的白血病患者,被称作“小蝙蝠侠”的迈尔斯实现了人生的最大梦想。美国“美梦成真”的慈善组织得知患白血病的迈尔斯希望像电影中的蝙蝠侠那样拯救世界,为了帮助他实现这个梦想,旧金山万名志愿者配合出演。旧金山当日“变身”哥谭市,蝙蝠侠迈尔斯坐着警方护送的兰博基尼上穿越城市,完成英雄救美、勇抓劫匪、救吉祥物等任务,最后受到华裔市长李孟贤的表彰。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对超级英雄迈尔斯表示祝贺。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为满足一个患病孩子的梦想,万人配合出演,这场看似是show的活动,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出于爱的共识对童心的呵护。患病儿童不仅需要社会帮助,获得良好的救治,同样也希望成人别漠视自己的梦想。为了不让他们留下缺憾,我们应该像保护孩子生命一样,保护他们的梦想,尽一切可能帮他们去实现。人们常常对于公益的理解很简单,首先是满足物质需求,这固然没错,但是小蝙蝠侠的案例恰恰说明,满足孩子们乃至更多弱势群体的想象和精神需求,也是一种爱的共识。这种共识本身就具有教育作用。可能有人要问,举城为一个孩子提供圆梦的机会,是不是浪费公共资源。的确,从现实来看存在这种可能,但是公共资源本身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和提升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场小蝙蝠侠活动产生的示范效应,对于公众爱的感召,相当于甚至远远大于公共资源投入产生的精神满足。可以立意的方向有:(1)爱的共识;(2)呵护孩子;(3)分享梦想;(4)助人为乐;(5)教育的本质。
 
  话题二 人生感悟,品味酸甜苦辣
  预测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英国《太阳报》曾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8万多封来信中评出4个最佳答案:(1)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2)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3)为婴儿洗澡的母亲;(4)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
  请在全面和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写作时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800字以上。
  总体来说,上述材料对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做了形象的阐释。从第一个答案中,我们知道工作、耕耘与创造,才使人快乐;第二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必须充满想象,享受过程;第三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一定要心中有爱;第四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一定要有助人为乐的技能,帮助他人是最大的快乐。写作时可以选取一点,从点上突破;也可以综合阐释,从面上把握。但不能只是单纯地谈自己对快乐的感受,要尽可能从具体的“形象”和“意境”中,把自己对快乐的感受表现出来。具体立意,可以有以下几个角度:(1)快乐是一种付出。(2)有耕耘有创造才有快乐。(3)追求简单,享受过程是一种快乐。(4)有爱就有快乐。(5)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
  预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商人带着两袋大蒜到了阿拉伯某地,当地人没见过大蒜,特别喜欢,于是赠商人两袋金子。另一商人听说,便带两袋大葱去,当地人觉得大葱更美味,金子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把两袋大蒜给了他。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这个材料中,关键要抓住两个商人的举动,第一个商人是以蒜换金,第二个商人是以葱换蒜。从第一个商人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极有眼光,富有经济头脑,善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很有创造性,所以收获很大。由此可以确立“敢为人先”“走自己的路”“要有创造意识”“把握机遇”等主旨。从第二个商人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所做的事只是在模仿别人,没有走自己的路,只是亦步亦趋,所以他的收获就很小。由此可以立意“不能步人后尘”“模仿不会成功”,等等。综合整体材料,还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启迪——生活往往如此,得先机者得金子,步后尘者可能得大蒜。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不能简单模仿别人。写作时还可进一步展开联想,打开思路,如“得先机者得金子”“没有复制的人生”“创新走向成功”等。这则材料适合写议论文,但要注意内容的充实和思辨色彩;当然也可以写成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耐人寻味的记叙文,但无论写成哪种文体,都要符合题旨和文体要求。
  预测3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我在,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生命的价值。
  请以“我在”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观点。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理解题意。文题中的“我在”,可以指我还活着,我的存在;可以指我在现场,我是目睹者和见证人;可以指我正在做什么,如我在跑步、我在唱歌、我在微笑等等。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可见“我在”的前提是我思考。毕淑敏说:“我很重要。”我在,便是一切。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是我存在的明证。“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我在,不仅仅是想象,更是心灵的自由与超越。“我在”,写作的空间很大、很大……
  (2)用好材料。文题中的材料,是张晓风散文中的一句话,这句话重点突出的应该是“我”存在的价值,所以,无论写自己的经历、感受、见解,还是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或者发表议论,都要体现材料的基本内涵。同时,还要用好典型且鲜活的材料,否则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
 
  话题三 成长体验,汲取生活能量
  预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在事情未成功之前,一切总看似不可能。
  (2)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3)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能接受生命中的挑战,连最奇异的梦想都可实现!
  以上3句都是曼德拉的名言,读了以后你有那些思考与感悟?请联系自身实际和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的材料部分由曼德拉的3句名言组成,第一句讲明做任何事情都有成功的可能,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第二句阐述每个生命都有可能遭遇失败、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能否超越自己,“再度升起”;第三句揭示人生的真谛在于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三则材料综合起来,实际上谈的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人生实践和人生理想。一个人活在世上,没有梦想,就不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要实现梦想,必须具有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精神,惟其如此,一切才皆有可能。写作时,最好把3句名言综合起来,展开论述,也可以某一句为重点,深入挖掘,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性思维,旁征博引,活用论据,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有创意的观点。写作时,要摆出现象,追根溯源,认清本质,由此及彼,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既要表达深刻的生活体验,又要写出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预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托尔金说:生长的缓慢与长成后的精彩,为树这种植物增添了一层神圣感。
  英国谚语:蒙蒙细雨持续得长久,暴风骤雨一扫即过。
  俄罗斯谚语:走得慢些,走得远些。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或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不得脱离材料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这是一个多则材料作文题,题中所提供的3则材料都强调了“慢”的作用。写作时,可以由材料本身展开联想。第一则材料表面上说的是树的生长,实际上说的是人的成长;第二则材料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现象,实际上说的是人生哲理;第三则材料表面上说的是生活常识,实际上说的是生活理念。综合3则材料,可以得到启发,“慢”与自然生长有关,与人的成长有关,与生活态度有关,与社会发展有关。因此,写作时可以从生活态度的角度切入、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切入、可以从人生的角度切入、可以从品读文学的角度切入,要善于挖掘“慢”的内涵,在“慢”字上做文章。写作时,最好把3则材料综合起来,展开论述。也可以以某一句为重点,深入挖掘,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散思维。同时,要在明确命题意图的基础上,找出感触点,抓住动情点,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可结合自己或身边生活中的例子,努力写出深刻的感悟,注重逻辑思辨,闪烁理性光芒,让文章深刻而厚重。
  预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班会上,同学们正就人生价值和自我成才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同学引用《论语》里的名言“君子不器”来阐述当今时代需要的是通才,强调要成为多才多艺的人才。也有同学提出“君子当器”,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专才,呼吁大家成为有专门特长的人才。
  上述讨论,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和感悟?请以“君子不器/君子当器”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评论,阐述观点。
  要求: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二选一的命题作文,也是关于人生价值的话题。写好这个题目,首先要理解文题中“君子”的基本含义。君子一般是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器”即“器具”,器具的特性主要有三:一是用途,即有较为固定的用途;二是定量,即有一定的容量;三是定性,即有一定的性质。无论选择哪个题目,都要对“器”的内涵和外延做比较深刻的解读。“器”与“不器”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截然不同。其次要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就文体而言,此题记叙文或议论文都可以写,但是想写好不容易。一般来说,写记叙文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难度,无论叙事还是记人,要凸显“君子不器”或“君子当器”的主题较难,需要动些脑筋。比如,可以采用“大题化小”或“虚题实写”的方法,选择现实生活中特定的人,他怎样“成器”或“不器”的过程,描绘其形象,刻画其性格,彰显主旨。但关键要详细写出具体的故事情节。要注意对文章主题意义的挖掘,角度力求新颖。同时,要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写出独特感受,表达真情实感。写议论文,要有鲜明突出的中心观点,要明确表达对“君子不器”或“君子当器”的或肯定或否定的看法,不能模棱两可。在论述过程中要力求把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说深说透,同时也要注意辩证思考,不要忽视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方法。当然,写议论文还要注意论证的着力点要准确到位,应重点从某一角度切入,注意论证的全面性与层次性,不能盲目套用“三段论”等固定结构模式,语言要简洁明快而又不失睿智。议论不能泛泛而谈,应尽力在“深刻”上做文章,力求以“理”服众。
 
 话题四 道德修养,谱写人性赞歌
  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到喜马拉雅山的圣庙去朝圣。路途遥远,山路崎岖难行,他虽然携带很少行李,但沿途走来,还是举步维艰。他走走停停,不断遥望,希望目的地赶快出现在眼前。他看到前方一个小女孩,年纪不超过10岁,背着一个胖乎乎的小孩,也正缓慢地向前移动。她喘得很厉害,一直在流汗,可是双手还是紧紧呵护着背上的小孩。印度教徒经过小女孩的身边,同情地说:“我的孩子,你一定很疲倦,你背得那么重!”小女孩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背的是重量,但我背的不是重量,是我弟弟。”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材料来看,最后印度教徒与小女孩的对话是重点,尤其是小女孩的话:“你背的是重量,但我背的不是重量,是我弟弟。”这是爱与责任的体现,生命的境界因此而得到提升。考生可以将立意确定为“感受爱的重量”“爱,让一切失去重量”“爱与责任是人生的支柱”“仁者爱人”等,都算切题。当然,如果从印度教徒的角度写,也未尝不可,可以立意为“卸下心中的重量”“一路上有你”等。如果从小女孩的角度写,除了紧扣上述这句话外,还可以从“理想”“信念”“快乐”“担当”“正能量”等方面加以诠释。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担当精神,如果没有快乐的心态,她不可能朝着目标前进。
 
 话题五 哲理思考,突显辩证思维
  预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也有人说:“松生淮南是为松,松生淮北仍是松。”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有人说:“一千个读者眼中的哈姆莱特毕竟都是哈姆莱特。”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强调外在条件重要;“松生淮南是为松,松生淮北仍是松”,强调变与不变由内因决定。“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突出角度不同、经历不同,因而看法不同、观点有异;“一千个读者眼中的哈姆莱特毕竟都是哈姆莱特”,说明纵使角度不同、看法有异,但凡事有度,本质相同。写作时可以从以上几方面任选其一加以论述,但切勿说话过度;可几者兼顾,但切忌平分段落。具体立意角度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外部条件。有时,外在条件非常重要。要学会合理巧妙利用外在条件,把事情做好。(2)本质决定。外在条件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内因决定论。“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仍是由“橘树”的本性决定的。所以出了问题,有了差错,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切勿怨天尤人。(3)见仁见智。看同一问题,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甚至文化水平、自身经历不同,观点看法也就不同。既要“各美其美”,又要“美人之美”,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把自己的好恶强施于人。(4)凡事有度。“一千个读者眼中的哈姆莱特毕竟都是哈姆莱特”,说明答案的丰富多彩并不否认答案的唯一性。凡事有度,要秉持公理意识,摒除抬杠心理,顾及大局,服从整体,公正做事,不做毫无意义的争论,不盲目追求另类个性,钻牛角尖。
  预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树叶的凋零,可以感知秋天的来临,一枝红杏的出墙,可以推知春天就在不远处,自然界中的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浓缩了大千世界。然而,一些人反对这样的观点,认为一片树叶不能感知秋天,一枝红杏也不能代表春天。对此,你有怎样的体会或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材料摆出了两类人的观点,一些人认为一叶能知秋;一些人认为,一叶不能知秋。由此,我们可以把握材料的立足点,如果赞成前一种观点,那么,“一叶知秋”就是见微知著、以点见面、以一见万、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此进一步引申,就是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情发展的趋向,由一些细节就可窥见事物的整体。如果赞成后一种观点,那么就从否定的角度立意。这样,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立意,比如着眼于“可知”,可以从人生角度立意:“一叶知秋乃生活、生存之智慧、思考、总结,是智慧之门的开启密码”。着眼于“未必知”,则可立意为:“一叶落,天下仍春”“自己乃一片落叶,并不能代表整个秋天”。如果着眼于可知亦不可知,可以从哲学角度立意,如“一片落叶能否知天下秋”这个问题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需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辩证思考,充分体现辩证思维。
 
 话题六 为人处世,提升生命质量
  预测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在网络上流传着以下两句名言:
  (1)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
  (2)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这两句名言,正是当下许多人生活的最形象写照。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道题的材料由两句名言组成,第一句主要描述当今社会人们玩手机的姿态与100年前人们吸鸦片的姿态惊人相似。第二句主要描述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人坐在一起,对方却在玩手机。两句名言,描绘的是两个生活场景,共同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当今社会,手机关闭了人们的心灵之窗,让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疏远、隔阂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事实,你是怎样想的,有怎样的感悟?审题时,可以抓住其中一句,进行透彻分析。如第一句, 百年前躺着吸鸦片,曾经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百年后躺着玩手机,是否也会如此呢?可以做出自己的分析。也可以采用综合分析法,将两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和概括,然后归纳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观点。比如可以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高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谈生活里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谈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只要是从材料生发而出的,都应该是恰当的角度。
  预测2
  “我们曾经以为,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放手的。我们不会放弃一个人,我们不会离开一个人,我们不会让一个人离开我们,我们不会忘记。而生活的答案,却未必尽然……”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过的“曾经以为”,是否也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悄悄改变?
  请以“我们曾经以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主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此文题朴实而有新意,把学生的关注点从外部引向内部,从他人引向自我,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好这个题目,首先要准确把握题目的内涵。
  “我们曾经以为”,“我们”是一个集合,是以“我”为主体的较多人的总称,所以对象应该是“群体”。“曾经以为”是指曾经思考过的或曾经经历过的思想变化、观点迁移、心理过程等。“曾经以为”表明是过去的状态,而现在却并不这样认为。所以,这篇作文的立意应侧重于对曾经以为的某些传统哲理或人生观念的反思与新见解,重在追求深刻的发现,提炼新颖的思想,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者均可,但要注意格调的健康明朗。

内蒙古中考报名系统入口  http://www.yggk.net/beikao/yuwen/
阳光考试网    考试资讯分享    m.yggk.net             [责任编辑:阳光学习网]
阳光考试网手机版 |   学习频道 |   学习专栏 |   大学排行榜 |   高考查分系统 |   高考志愿填报 |   专题列表 |   教务管理系统 |   高考录取查询

  阳光文库   免费学习门户 备案号:闽ICP备11025842号-3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资料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2025 阳光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