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
非官方网站,信息完全免费,仅供参考,不收取任何费用,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泥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答案】突出雪美丽和肮脏的两重性,为下文写泥泞做铺垫。
【分析】从他物到此物,起兴。开头作用题,结构内容两方面,找准原文看分答题即可。
【从阅读学写作】考场作文,效率为本。作家这样写,可以冠以起兴的写法,并且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从整体的宏观视角“北方”入手,起笔大气之类的赞美。但是当我们去写作800字篇幅的考场作文的时候,这样写的最可能的点评就是跑题。
2.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5分)
【答案】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和祖国的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重要句子和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答题思路,大体遵循“泥泞”→“人”→“民族”→“国家”,完成由客观环境向主旨的升华,理清线索即可。
行文主旨是“我热爱浑然天成的泥泞”(独立成段句,意味着强调。)作者又写道“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句中“浑然天成”和“人工造作”相对立,暗藏杀机,稍一分析就可以和现在社会的“喧嚣浮躁”(高频词)“文过饰非”构成对比,什么朴素自然,淳朴乡土之类的……“联想”一词属于敏感词,直接扣表现手法。
由此引申开去,如《门神》、《祁连雪》、《戈壁听沙》等一系列作者想多了的文章,可见:
本文作者从泥泞出发,产生了种种联想,只需理清行文结构,然后遵循表层义(客观内容)→深层义(抒情主旨)的答题思路即可。
在结构上,按其主次要注意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总结全文或全段的尾句,划线句前后的议论抒情句。寓意句。行文中独立成段句(注意是否暗藏反复等修辞,以构成线索)。最后,从最基本的练字手法来讲,考试分析的一个最朴素的句中也包含着“的、地、得”的描写性成分,所以定状补也是最基本的关注点。
【易错】:1、容易抄原文变成作者怀念童年生活,从而将主旨硬生生降低一个境界。
2、概括不全。
【从阅读学写作】:高中阅读,要注意散文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小中见大的运用,行文的思想往往由眼前形成“今昔对比”,其思路从个人,升华向民族,向国家,从而构成一个隐约的“昔盛今不衰,甚至于明天更美好”的行文。把握这个,则作文无碍。
更进一步讲,本文借景抒情,浮想联翩,对学生中的写作优秀者是可以分析其中的虚实结合以至于最优秀者可以讨论象征的写法的。
3.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会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18、【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分析】本题考查层层深入,发掘作品内涵主旨的能力,体现
语文的人文关怀。
回答这一类的题,首先需要认清本处泥泞已非“泥泞”,而成为了一种象征。“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本句状语“刻意”和定语“未来”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还原本句的象征即可。
【易错】不会把“逆境”、“挫折”、“顺境”等词抽象出来。答题时容易脱离文本,写飞了。
【从阅读学写作】:记得那条自寻死路的鱼,记得那些浓和淡,记得那些大黄和仙人掌吗?我们怎么样把这些东西写成象征,怎么把主旨内涵写得辩证而有所侧重?我们怎么从一条鱼写到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内蒙古中考报名系统入口 http://www.yggk.net/beikao/yu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