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2)

学习频道    来源: 福建省南安一中      2024-07-20         

本站非官方网站,信息完全免费,仅供参考,不收取任何费用,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面对汤圆与玫瑰的选择题
李弘冰
月满冰轮,人约黄昏。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姗姗而来。2月14日,元宵节与情人节碰头。不少年轻人陷于甜蜜的烦恼,面对亲情与爱情选择题:当汤圆遇上玫瑰,陪“佳人”还是陪家人?
  鲜红的玫瑰与雪白的元宵迎头撞上,这并非文明的冲突,而是一段东西方节日相互融合的佳话。细看古老的元宵节,两千年来正是在各种文化浸润下才渐渐圆润而璀璨。
  元宵节从秦汉的祭太一神发端,佛教称其为参佛吉日,道教以燃灯来愉悦天官,民间信奉元宵节时能散百病,清代加入舞龙、跑旱船、踩高跷等“百戏”元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更是古已有之。平时不出闺门的大姑娘,借上元观灯之机与有缘人互通情愫。玫瑰与元宵,原本就佳偶天成。有网友戏言,今年的2月14日,是十九年一遇的绝佳上门节,何妨带着恋人见父母,捧着玫瑰吃元宵?
  值得关注的,还不是洋节与传统节日的交融,而有节日中文化味道的探寻。不独元宵节,像端午节,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再如七夕,有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也是姑娘们乞巧、展示女红作品的女儿节,而今成了商人的促销良机。中秋节在古代更像民间狂欢,深夜弦重鼎沸,儿童连宵游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何等兴奋热闹!
  祖先是在用怎样一种轻松的、活泼的、健康的心境,设计并享受节日带来的快意人生。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正在全球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如果将这样的美妙节日,拱手让给商家设计,让浩然的中国气派、丰富的文化信息精气神,被一个“吃”字填满、一个“钱”字主宰,甚至还成了一些人暗度陈仓的送礼佳期,把个月白风清的雅事,弄成了焚琴煮鹤的荒唐,岂不让人扼腕?
  反思过节方式的单调、苍白甚至恶俗化倾向,媒体、商家及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健康生活理念,都需重新补课。过节,咱要吃美食,也要品味中国人那活泼昂扬奋发的文化气韵,品味那缕来自文化传统中的绵绵远香。我们过着没有线装书、没有长袍马褂的现代生活,但是,我们仍然拥有唐诗宋词、孔子屈原、京剧昆曲、长江长城……
  汤圆与玫瑰,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民歌与交响乐,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类似的碰撞与选择层出不穷。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安然倚靠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稳住改革开放30年的浩荡底气,敞开纵横九万里的广阔胸怀,更借着互联网与掌上移动终端的普及,如此切近、全面、多元地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节日。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我们,开始享受从容的闲暇时光和快乐节日。我们一方面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沐浴着欧风美雨,包括年轻人喜欢的圣诞夜礼物与情人节玫瑰。
上元、端午、中秋,近年来重新被国人仔细端详的这些中国节,承载的是融入国人骨血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有对先人遗泽蹈厉发扬的自信,有对民族文化真正的鉴赏能力,也需有对时代潮流的感知和融入。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2月14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元宵节遇上情人节,不少年轻人陷入了亲情与爱情的艰难选择,似乎陪佳人就无法陪家人,这是一种人为的对立,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B. 元宵节是在融合古代祭祀、佛教、道教活动和民间习俗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包含“百戏”元素,也有与有缘人互通情愫的浪漫,这和西方的情人节有相通之处。
C. 端午节是除秽祛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这种将传统节日恶俗化的倾向值得反思。
D. 我们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汲取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同时也可以喜度洋节,敢于沐浴欧风美雨,感知和融入时代潮流。
11、文中说要“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2、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传统节日?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烈马青鬃
“支左”那年,部队送我们生产队一匹军马。那马牙口虽老,却形体高大,浑身铁青,颈上的鬃毛有一尺多长。听老人们讲,那叫青鬃马。
    青鬃马的性子很烈。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了那头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心疼黑叫驴的饲养员上前拉“偏架”,被它一蹄子尥出老远。为此青鬃马没少受饲养员的报复,头部常有被马勺磕出的累累伤痕。
    青鬃马力气虽大,却不会犁地。它快捷的步幅总是令那些和它并驾的牲口跟不上趟。要它独拉一架犁,它又顶不了一个工日。对它一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没人能够驾驭得了它。
    因此青鬃马经常被拴到树上挨鞭子,特别是生产队长的鞭子。队长使得一手好鞭子,鞭头硬,打得准。他运足了劲儿,能把马耳朵一鞭打裂。
    青鬃马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它经常趴在粪水坑里,把自己弄得满身污秽,落魄不堪,就像那年代的"地富反坏左"。
   “把它牵出去遛遛吧!实在不行,就……”就怎么样,队长没说,因为那年月随便杀牲口可不是小事情。那可是“生产资料”啊!
    时近中午,饲养员牵着青鬃马回来了。青鬃马身上的泥粪已被洗刷干净,浑身油亮。虽瘦骨嶙峋,却显得精神抖擞。饲养员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队长,这是一匹好马哩!骑上它,跑得飞快,还特别稳当!”
    “真的?”生产队长在青海当过兵,也能骑马。他从饲养员手中接过缰绳,一翻身跨上马背。稍一抖缰绳,青鬃马猛地蹿了出去……
    野外的空阔辽远刺激了青鬃马已近僵硬的神经和蛰伏的野性。它扬起鬃毛,收腰扎背,四蹄翻飞,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尽情地奔驰在自由的风里。
队长满面红光,惬意地从马背上跃下,把缰绳往饲养员手里一扔:“好马不犁地哩!找上几个人,杀杀它的野性儿,绝对是匹好牲口!” 
    这次,青鬃马被栓到那棵枯槐树上就显得很隆重。树周围站满了成圈的看客,圈内是轮番抽打的七八个鞭手。在鞭梢儿的呼啸里,青鬃马悲声长鸣,鬃毛纷飞,鲜血崩流…… 
    正当鞭手们打累了,队长吩咐把马解开,又要满有把握地收获一头驯服的牲畜时,突然一声惊天的长啸,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米高的枯树!在落上树叉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白森森的骨茬子都迸出体外!
    青鬃马发出最后一声长长的哀鸣…… 
    那天,队里每家都分到了一块马肉。我记得妈妈用马肉包了饺子,却不太好吃。因为那肉馅儿不但粗糙不香,而且还有股辛酸的味儿。 
    我至今还保留着我捡到的那匹青鬃马的一片马蹄铁。那马蹄铁已磨得很薄,上小学时我曾用它当削笔刀削铅笔,很锋利。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13、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小说开篇描写青鬃马形体高大,浑身铁青,鬃毛很长,着力通过外形突出烈马的不凡,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文字表现出“我”对它的喜爱。
B. “队长满面红光,惬意地从马背上跃下”,是因为他对自己骑马技术很自信,也表明队长对青鬃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C. 小说语言朴素、简洁、凝练。“被它一蹄子尥出老远”“发出最后一声长长的哀鸣”,看似简单的文字,却巧妙地暗示了青鬃马的个性。
D. “青鬃马悲声长鸣,鬃毛纷飞,鲜血崩流……”作者借小说含蓄地表现了鞭手的残忍,“我”的悲伤,在对比中表达出对真善美的吁求。
E. 小说通过描写一匹青鬃马宁死不受人驯的故事,赞美了青鬃马的骨气,表现了青鬃马追求自由的决心和毅力。
14、小说中的青鬃马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5、请根据文本,探析“那马蹄铁已磨得很薄,上小学时我曾用它当削笔刀削铅笔,很锋利”这句话的涵义。(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章鱼用生命预言未来
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8猜全中的德国“神算子”章鱼保罗,可谓风光无限,其风头直逼绿茵场上的球星,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现在,欧洲杯又到了收官的关键时刻,然而神奇的预言家“章鱼哥”保罗,却早已离我们而去了。没有了章鱼保罗的参与,这届欧洲杯注定缺少了很多乐趣。于是,有人弄一头大象代替保罗,可惜,猜一场错一场,干脆有人称它为动物界的贝利了。
动物千百万种,为什么偏是章鱼成了神奇的“预言家”了呢?德国人的真实想法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章鱼足够聪明,在无脊椎动物中,章鱼被称为智商最高的软体动物。
一个圆脑袋,八条长爪,人称“八爪鱼”。别看章鱼长相丑陋不堪,但它拥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共有5亿个神经元,两个记忆系统,外加三个心脏。章鱼到底有多聪明,这还是一个谜。不过,科学家们正绞尽脑汁地对付章鱼,希望不断探知它们智商的底线。可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有点震惊了,谁说无脊椎动物代表低等?聪明的章鱼可能让骄傲的脊椎动物很没面子。章鱼不仅可以分辨镜中的自己,还能走出科学家设计的迷宫,轻松吃到迷宫中的螃蟹。
章鱼是著名的伪装大师。它不仅可以连续喷射墨汁,把海水搅混,还能像变色龙一样,随意改变体色和结构,把自己伪装成长满海藻的石头,或者是一束珊瑚,甚至还可以模仿其他运动的生物,然后,突然扑向猎物。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一样,对方尚未看清情况,赤兔马已经飞奔到眼前,然后手起刀落,斩对手于马下。闭目装睡,此伪装;突然袭击,靠马快。闹了半天关二爷的成功,原来只靠出其不意,武功和刀技却成了摆设。如此说来,章鱼就是海底的关公了。
章鱼还是著名的逃跑大师。2002年,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我曾现场目睹了美国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的梦幻表演。他以精彩绝伦的玩消失功夫为世人称道,不仅能以最短的时间摆脱周身燃烧的绳索逃离现场,还曾从防范森严的美国阿尔卡特拉联邦监狱逃脱,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逃出此监狱的人。而章鱼的逃跑能力一点不比魔术师逊色,甚至更为神奇。多小的缝隙,章鱼都能以缩体神功神不知鬼不觉地化影于无形。因此,所有养章鱼的水族馆,无不为此大伤脑筋,稍不留意,章鱼就不见了。
章鱼除了运用我们熟知的拟态伪装术、舍“腕”保身术外,美国科学家还在印度洋海域发现会用两足“走路”逃生的“高智商”章鱼。章鱼的腕足并没有关节,也没有什么骨骼或骨骼肌,但它却神奇地做到了这一点。章鱼是地球上出现的与人类差异最大的生物之一。它们深不可测的特异功能,使其未来生存充满巨大潜力。难怪有人预言,潜伏的章鱼正等待着自己统治时期的到来。
尽管聪明有加,但预测足球比赛,肯定不在章鱼的能力范围之内。虽然有人在事后,以专业的视角分析说德国的国旗颜色正好符合章鱼最喜欢吃的食物颜色云云,但8猜8中,这绝对是背后人的功劳。章鱼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借口罢了。但我们要感谢德国人的成功炒作,让全世界人又重新认识了章鱼。
其实,章鱼不是什么天才的预言家,它们只是为了生存,而历千百万年自然进化后,把生命的顽强表达得最淋漓尽致的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动物。水下摄影师曾纪录了一只雌章鱼产卵孵化的全过程。在海底一个狭窄的洞穴里,雌章鱼产卵后不吃不喝,精心守在那里,直到小宝宝出世。有时实在饥饿难耐,章鱼不惜吃掉自己的一个“手臂”充饥。孩子终于孵化成功了,可雌章鱼却终因饥饿和劳累,死在了它们身旁。
章鱼不仅充满智慧,更充满母爱。如果要说预言,章鱼就是在用生命预言着未来。一种以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来延续生命的动物,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它们,它们一定会拥有一个无限光明的未来。当人们在餐桌上一边品尝着章鱼美味,一边谈论着章鱼保罗的时候,真应该放下那份做人的高傲,好好感恩一下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选自《品读》2013年7期)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自从德国“神算子”章鱼保罗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8猜全中之后,人们普遍认为,在无脊椎动物中,章鱼是智商最高的软体动物。
B. 章鱼有八只长爪,因此被人们称为“八爪鱼”。但章鱼并不属于鱼类,而是属于软体动物,有着很强的自卫和攻击能力。
C. 文章不惜笔墨地写关云长怎样“斩对手于马下”,以及大卫·科波菲尔的梦幻表演,意在形象鲜明地表现章鱼拥有杰出的捕食和逃跑技能。
D. 章鱼无关节,却能运用拟态伪装术、舍“腕”保身术,会用两足“走路”逃生。这决定了章鱼是地球上出现的与人类差异最大的生物之一。
E. 雌章鱼可能会以生命为代价繁殖后代。水下摄影师纪录了雌章鱼在海底狭窄的洞穴里产卵之后不吃不喝地守护着小宝宝,在孩子孵化成功后死去的过程。
14、章鱼的“高智商”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15、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三个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分)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徐悲鸿不像古人那样热忠于画鞍马,而且喜欢画野马,为的是表现野马的豪放不羁的气质,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所以,1940年他在游历克什米尔时,见到当地的骏马格外兴奋,也就在这一年他创作了精品之作——《群马》。
(1)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2)文中有一个错误的关联词,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语文学习  http://www.yggk.net/chinese/
阳光考试网    考试资讯分享    m.yggk.net             [责任编辑:阳光学习网]
阳光考试网手机版 |   学习频道 |   学习专栏 |   大学排行榜 |   高考查分系统 |   高考志愿填报 |   专题列表 |   教务管理系统 |   高考录取查询

  阳光文库   免费学习门户 备案号:闽ICP备11025842号-3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资料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2025 阳光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