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吉林省实验中学第五次模拟语文答案

学习频道    来源: 阳光学习网      2024-07-20         

本站非官方网站,信息完全免费,仅供参考,不收取任何费用,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考试(2015吉林省实验中学第五次模拟语文答案)

语文学科试题

命题人:卢军良  杨静  纪少昆                               审题人:纪少昆      2015.4. 25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一个是“富强”。民众求富,国家求强。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物质和精神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到的。

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这种“美”也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5日)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    )(3分)

A.某电视节目去采访胡兵,胡兵介绍他家房子价格值十亿日元,各种衣服鞋包总价值达2亿日元。胡兵在节目中还展示自己十年前买的手表,称该手表价格3000万日元(154万人民币)。

B.24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着超过3500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C.房地产商好以“奢华”“豪宅典范”“上流人家”“世家”“公馆”“皇家”“至尊”等安富尊荣的花花广告吸引客户。

D.上海一男子在博客里讲述自己狂买名牌的生活,还用大叠百元人民币来点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B.“炫富”虽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审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C.用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D.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B.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C. “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D.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内艰起复                    内艰:指父母的丧事

B.稍辨,则酷刑榜掠            榜掠:用鞭子或板子拷打

C.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苏息: 休养生息

D.英宗命夺情视事              夺情: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5.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B.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C.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D.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朝廷下令减税时,赵豫辖境华亭、上海两县的租税减去十分之二、三。

B.赵豫为官,政绩卓著。他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始终安定太平。离任时,老幼留下他的一只鞋,供奉于周忱祠内以示纪念。

C.赵豫除政绩斐然外,还以和乐平易著称。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

D.各郡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有先后在湖州任职十七年的赵登、先后在任十八年的徽州知府孙遇,等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2)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8~9题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望江南

 [南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忙杀看花人。


8. 你认为皇甫松在词中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请简要分析。(5分)


9. 两首词都写到怎样梦境,这两处“梦”各自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           _,___           ”两句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悔的心志。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唐朝统治者要吸取秦人灭亡的教训,勿使后人再为此哀叹。

(3)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用“__               ,___            ”两句概括了自己的最高理想,表达了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语文学习  http://www.yggk.net/chinese/
阳光考试网    考试资讯分享    m.yggk.net             [责任编辑:yggk]
阳光考试网手机版 |   学习频道 |   学习专栏 |   大学排行榜 |   高考查分系统 |   高考志愿填报 |   专题列表 |   教务管理系统 |   高考录取查询

  阳光文库   免费学习门户 备案号:闽ICP备11025842号-3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资料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2025 阳光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