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保定二模语文试题答案(2)

学习频道    来源: 阳光高考门户 保定二模      2024-07-20         

本站非官方网站,信息完全免费,仅供参考,不收取任何费用,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e#9.【答案】(6分,一点2分,答出3点6分。意思对即可。)

    (1)“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以“我”作为叙述视角,增强真实感。

    (2)“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作为叙述主体贯穿全篇,情节通过“我”的言行、见闻和感受得以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3)“我”是故事的旁观者。通过“我”的观察来描写女人的形象变化及心理变化,展现人物形象。

    (4)“我”是故事的审视者。通过“我”寄托了作者对因病返贫这类社会现象的关注,引导人们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5)“我”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作为医生,“我”正直,负责,对女人既有同情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淡漠和自私,对女人的悲惨结局无能为力。

四、文言文阅读(四)(19分)

10.【答案】D(3分)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

11.【答案】B(3分) “徙”只是一般的调动官职。

12.【答案】C(3分)  被贬的是唐介。

13.【答案】(10分)

(1)蔡襄急速进言说:“唐介实在狂妄愚蠢,但念他出于进忠,希望(皇上)保全宽恕(他)。”

(趋,急速;诚,确实,实在;贷,宽恕;三个词各1分,省略句1分,句意1分,共5分)

(2)他对朋友崇尚信义,听说朋友去世,就不喝酒吃肉,设置灵位哭泣。

(于,对;尚,崇尚;御,享用,御酒肉,可翻译为“喝酒吃肉”;为,设置。一点1分,句意1分,共5分。)

【译文】: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考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言事去职,余靖争论救助,尹洙请求与范仲淹一起贬退,欧阳修上书责斥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个人都被谴斥。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讽刺高若讷,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取了厚利。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此诗返归,张贴在幽州旅馆。

  庆历三年(1043),仁宗更换宰相,亲自提拔余靖、欧阳修及王素任谏官,蔡襄又写诗祝贺,三个人一同推荐蔡襄,仁宗即任命蔡襄知谏院。

当时有旱灾、蝗灾、日食、地震的灾变,蔡襄认为:“灾害的到来,都是由于人事。几年以来,上天的告诫接连来到。推究之所以导致天诫的原因,是由于君臣上下都有过失。希望陛下能认真应付它。”奏疏出来,听说的人都感到紧张。

  被提升任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蔡襄更加履行职责议论朝事,无所回避。吕夷简为平章国事,宰相以下的官员到他的住处讨论政事,蔡襄奏请废除。

因母亲年老,蔡襄请求任福州知州,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开拓古五塘灌溉民田,奏请减省五代时丁口税的一半。恢复修起居注官职。唐介攻击宰相,皇上大怒,蔡襄急速进言说:“唐介实在是狂妄愚蠢,但念他出于进忠,希望保全宽恕。”不久贬唐介于春州,蔡襄又上疏认为这是必死的谪所,又得以改贬英州。

进升知制诰,三个御史因论梁适被解除职务,蔡襄不起草诏书。以后每次授官不适宜的,蔡襄往往封还。皇帝对待他更加优厚,赐给他母亲帽子披肩以示宠爱,又亲自书写“君谟”两字,派使者送给他。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蔡襄精通吏事,谈笑剖析判决,侦破奸恶揭发隐秘,胥吏不敢欺骗他。

入京任为翰林学士、三司使。蔡襄比较天下的盈虚出入,量力以制用。剔除腐败,簿书法度大小都可以效法。

治平三年(1066),其母亲去世。第二年蔡襄去世,终年五十六岁。赠吏部侍郎。

蔡襄工于书法,为当时第一,仁宗尤其喜爱他,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蔡襄书写。他对朋友崇尚信义,听说朋友去世,就不吃酒肉,设置灵位哭泣。曾经在会灵东园饮酒,客人射箭误伤他人,就指陈是蔡襄射的。后来皇帝问此事,蔡襄再拜愧谢,最终没有自我争辩。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答案】BC(5分,选对一个3分,选对两个5分。)B项“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C项没有“心理”描写。

15.【答案】(6分)

    第一问: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2分)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1分)

    第二问:(1)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2)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3)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每点1分)

【鉴赏】  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

    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瞧,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六、16.默写。(5分,一句1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余嘉其能行古道。(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语文学习  http://www.yggk.net/chinese/
阳光考试网    考试资讯分享    m.yggk.net             [责任编辑:阳光学习网]
阳光考试网手机版 |   学习频道 |   学习专栏 |   大学排行榜 |   高考查分系统 |   高考志愿填报 |   专题列表 |   教务管理系统 |   高考录取查询

  阳光文库   免费学习门户 备案号:闽ICP备11025842号-3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资料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2025 阳光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