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湛江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3)

学习频道    来源: 阳光学习网      2024-07-20         

本站非官方网站,信息完全免费,仅供参考,不收取任何费用,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怀

(元)元好问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注】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宋金末元初诗人,曾在金朝为官,金亡不仕。本诗为寓居异乡时做。

(1)简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3分)

(2)简要分析诗后两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

(2)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4)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谁怕?            。(苏轼《定风波》)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与文学的自然情结

                                      陈邵明

自先秦以来,隐逸行为不断为不同时代封建文人士大夫所效法,逐渐由一种个体行为发展为颇具传承性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独特风景。隐逸不仅表明每个生命个体对人生价值的抉择,同时也渗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背景、哲学观念、行为方式及审美趣味。

隐逸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也不乏对各层面文化的吸收,然其最重要的根旨在于对老庄哲学的实践。老子的自守自重的重生观、自然无为朴拙真率的审美追求,庄子所标举的自由精神,迎合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隐逸心理,并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一种深藏于心的内驱力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走向。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隐逸文化为古代文学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转换了文学视野,开拓了文学创作的崭新领域。而另一方面,古代封建政体种种弊端的严酷性,使封建文人士大夫他们深感在这无法自主的时代里,兼济天下的路不但艰难,而且也很危险,而这些人,处在封建时代的知识群,所谓士大夫阶层,或是附合当权者,明哲保身,或是鄙视俗世,超然物外,特立独行,把自然作为虚托自我的对象。寄情自然,投身自然,把自然当作观照自身的对象物,隐逸主体与自然的这种亲近和谐的关系,为发现和表达自然美提供了前提条件。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

在隐逸文人中,陶渊明和谢灵运堪称集大成者。一个是“隐逸文人之宗”,一个被誉为“见游山水诗以康乐为最。”他们的作品集中体现了隐逸文人的审美追求。沈德潜《古诗源》评道,“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 陶渊明这种真的隐逸文人观照自然、审视自然美独具匠心的崭新视角,把文学的审美视野伸展到世俗作家无可企及的地方,也达到了此前山水田园诗难以企及的高度。

真,构成了隐逸文人表现自然的审美核心。真,指自然而不失本性。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与真情投入,使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世俗人生中无法体察到的。在陶渊明诗中,荒墟草屋、乡村田园、桑麻豆苗、榆柳桃李及乡村民间淳朴和谐的气氛构成了最平凡又最真切的自然景致。陶诗将山水田园中触动心扉的情景事意融为一体,以真为主线贯穿其中,对于审美客体客观的表现,形象准确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与真实风貌。其实,隐逸文人创作时遵循的这种“真”的核心,就是一种脱落世故、超然物外的审美主体本色精神,与道家所倡言的“道法自然”是一贯的。道家认为,在“天下无道”时,个体生命要得到充分的保障与发展,就必须把人世一切得失置之度外,过一种纯任自然,不为功利得失而苦心劳神的生活,摆脱外物对人的奴役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隐逸文人的这种创作心境与真实介入并感受自然的方式,为文学创作题材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总之,隐逸令文人以崭新的视角审视自然,以特有的心境表现自然。表现自然题材的文学作品在隐逸文化的影响下逐步走向全面与成熟。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隐逸行为由封建文人士大夫的个体行为发展成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华文化史独特和独有的。

B.隐逸反映了隐逸者对人生价值的抉择,而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背景、哲学观念及审美趣味对隐逸者的选择也起到决定性影响。

C.在古代隐逸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老子庄子的哲学和实践的影响是最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隐逸文化的根旨。

D. 山水田园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要早于隐逸文化的形成时代,但山水自然的人格化和成为审美对象,要归功于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

E. 真,作为隐逸文人表现自然的审美核心追求,也是陶渊明田园诗超越前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隐逸行为渗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哲学观念,老庄的哲学在东晋就特别受推崇。

B.《诗经》中的山水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譬如《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C.隐逸文人追求的表现自然的“真”,指自然而不失本性,譬如陶渊明《归园田居》诗。

D.真,是隐逸文人表现自然的核心审美追求,也应该是一般文学创作的核心审美追求。

14. “真”作为“隐逸文人表现自然的审美核心”,在创作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15.陶渊明为何要弃官归田,为什么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天然佳句,请结合文意简析。(4分)
语文学习  http://www.yggk.net/chinese/

阳光考试网    考试资讯分享    m.yggk.net             [责任编辑:阳光学习网]
阳光考试网手机版 |   学习频道 |   学习专栏 |   大学排行榜 |   高考查分系统 |   高考志愿填报 |   专题列表 |   教务管理系统 |   高考录取查询

  阳光文库   免费学习门户 备案号:闽ICP备11025842号-3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资料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2025 阳光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