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绍兴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
学习频道 来源: 绍兴一模 2024-07-20 大 中 小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生态美学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形态,它不同于通常美学之处,在于审美过程中人与自然构成一个紧密不分的共同体;而且人在生态审美过程中也不是孤立静观的审视,而是如现实生活一样,是在动态的时间之流中审视。因此,生态美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就是一般美学所没有的“家园意识”:人与自然是一种“在家”的关系,自然是家中之物,人是家中之人;人感受到一种在家中的愜意,与自然万物须臾难离。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生态美学思想具体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家园意识”。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整个宇宙就是人类之家,“天地人三才”意味着人与天地宇宙构筑起一个须臾难离的生存共同体。这样的生态美学思想具体体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之中,形成中国传统艺术相异于西方古典艺术的独特景象。
民间艺术最直接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创造的生态的生存意蘊。年画中的“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剪纸的“金鸡高鸣”、“福梂寿三星”,乃至保佑百姓的各种门神等等,都意味着中国古代人对于在“天地人”这一宇宙大家中获得吉祥安康生活的期许与保护这种生存方式的愿望。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集中体现的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力量。这里的“气”是天人合一之气、阴阳相生之气、人我感应之气,也是诞育万物之气。中国画还是一种特有的散点透视,人随景走,景随人移,步步可观。人与画的关系不是主客的冷漠的欣赏关系,而成为人与画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交融的现实关系,人已经参与到画中,这在西画中是没有的。我们对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就是一种散点透视中人随景移的生命流动,这种 “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的具体表现。
从建筑上来看,北京的天坛为祭天之用,所以其坛体平面是圆形,象征着天;而地坛是祭地的,所以其坛体平面是方的,象征着地。两者结合象征着“天圆地方”。而古代天坛设于南郊,地坛设于北郊,宫城在两者之间,体现了 “天地人”三才的思想。“法天象地”不仅意味着建筑应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还意味着所有的建筑均需与自然(大地)相衔接,借山势水流为建筑增添生命之色。
中国古代民居要求背阴朝阳、背山面水、后高前低,有利于人的生存养息。民居的“阴阳相生”包括白与黑、房屋与天井、山与水、高与低、南与北等等复杂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就有利于人的休养生息、繁衍生长。我国的徽式建筑就较好体现了这些关系,成为我国南方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房舍样式。徽式民居的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黑瓦白墙、堂室天井结合,配以三雕,典雅大方,既美观,又能够做到防火防盗的安全,同时冬暖夏凉,有利于人的生息。
(选自曾繁仁《建设性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重放光彩》,有删改)
8.下列对生态美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态美学是一种在审美过程中人与自然构成和谐共同体的美学形态。
B.生态美学是人对审美对象一种动态的而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审美形态。
C.生态美学的审美范畴与艺术美学一样有家园意识,可以诗意地栖居。
D.我国古代生态美学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家园意识。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本文引入了环境生态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梳理了我国古代生态美学思想。
B.作者认为年画、剪纸以及各种门神,都是古人为了表达渴求吉祥安康生活的理想。
C.背诵张泽端的散点透视长卷《清明上河图》,带给欣赏者的是步步可观的生命流动之气。
D.作者认为徽式建筑就较好地体现了“山水、高低、南北“等关系,美观典雅,利于生息。
10.作者在文中这样说“这样的生态美学思想具体体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之中,形成中国传统艺术相异于西方古典艺术的独特景象”的依据是什么?请概括。(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人类的动物园 毕飞宇
动物园的出现标志了人类对地球生命的最后胜利。人类终于可以挎上相机、挽上情人的手臂漫步狮身虎影之前了。人类从来没有这么自信过,敢用食指指着狗熊批评它的长相,敢和雄狮对视呲牙做个鬼脸;人类也从来没有这么潇洒过,轻意地对鳄鱼扔一只烟头,对昏睡的老虎吐一口唾沫。人类总能把自己恐惧的东西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
这样一想我便害怕,九天缚龙、五洋捉鳖之后,人类的敌手又将是谁呢?我读过几部关于动物的书,在许多这样的科学读物里,都有动物“作用”的介绍,而这样的“作用”又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的,比如说,一提起犀牛,便是:肉可食、皮可制革,角坚硬,可以入药,有强心、解热、解毒、止血之功效。这个意义上说, 。而一旦动物们以“人”的姿态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时,三岁的孩子都知道,那只是“童话”,假的。
完全可以这样说:动物园时代开辟了动物的奴隶主义时代。说到这里很自然地要写三样动物:狗、猫、猪。我之所以要提及这三位先生,是因为我的一个发现:所有的动物园里,几乎都没有他们的身影,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一笔而过。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家常”,即:通了人性。先说狗。狗的口碑并不好,是谓“小人”也,“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狗娘养的”、“狗尾巴”都已经“人格”化了。然而人类爱狗,狗乃人类一宠物也。何故?他是通了人性的。狗的“似人非人”满足了人类“主子”思想与“奴才”思想的矛盾需要。人类用一块骨头或一只肉包使狗渐次“异化”,终于落到“狗不狗、人不人”。 狗在这一点上不如狼的坚决。人类之所以不能蔑视狼,是狼有自己的原则:不给我骨头我吃人,给我骨头我同样吃人。狼这么恶狠狠地一路吃下去,人类只能远之。狼总是对人类说:在上帝面前,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动物园里最焦躁不安的就是狼。
猫要下流的多。我几乎不想提这东西。她泪汪汪的大眼和满嘴胡须简直莫名其妙。她小心翼翼的小解模样、躲在角落里打量人的姿态、眯起眼睛弓了腰体贴主人的抚摸触觉的努力,都标示了她的委琐。猫的最大特点在其腰板上,猫的腰板那样没骨力还背了个脊锥动物的名,真是讨了大便宜。但谁又计较她呢?猫的不怕甩打可能是另一种天赋,一跤之后,她总能站得很稳,立场坚定,四爪朝下。可不知道怎么回事,猫站得愈稳,我愈觉得恶心。
关于猪,我想说它是一种植物。长满肉,随屠夫宰割。或者说,它是一种会走路的肉。人类用几千年心血教它做奴才,它就是连这点心智也没有,只能把它杀掉。猪是唯一在杀戮时得不到同情和尊重的生命。生得肮脏,死得无聊,作为生命,猪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站在动物园里,我时常想,如果没有人类,世界的主人到底会是谁呢?我看好狮子。这里头当然有我对狮子的偏爱,但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推论。我注意过古埃及人的图腾意识,他们的“狮身人面”像给了我极大的困惑。古埃及人在尼罗河畔、金字塔下、黄沙之上对生命的理想格局一定是绝望的,“狮身人面”说明了他们矛盾的心态。这种绝望心态给了他们极大的勇敢想象:人类的理性精神+狮子的体魄=理想生命,只有这个生命方能与“自然”打个平手。
然而,就狮子自身而言,他蔑视“智能”。狮对自身体能的自信与自负使他视智力为雕虫。狮子的目光说明了这一点。我常与狮对视。从他那里,我看得见生命的崇高与静穆,也看得见生命的尊严与悲凉。与狮对视时我时常心绪茫然、酸楚万分,有时竟潸然涕下。我承认我害怕狮子。即使隔了栏杆我依旧不寒而栗。他的目光使我不敢长久对视。那种沉静的威严在铁栏杆的那头似浩瀚的夜宇宙。那种极强健的生命力在囹圄之中依然能将我的心灵打得粉碎。
生命的高级与否往往取决于一点:有无孤寂感。高级动物们都有一种懒散、冷漠、孤傲的步行动态,都有一双厌世不群的冰冷目光。他们无视世界的接受与理解,只在懒洋洋的徜徉中再懒洋洋地回回头,看看自己留给苍茫大地的踪迹,他们便安静地沉默了。不像蚂蚁能闹,为了一粒米,一块肉屑,一只苍蝇的尸,出动了成千上万的部队,万众欢呼,群情激愤,汹涌而上,汹涌而退。
听说,仅仅是听说,不少国家——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等——是有“国家动物园”的。国家动物园的玩法和城市动物园的玩法有一同一异。同,都是看动物;异,方法是相反的,一个是动物在笼子里,一个是人在笼子里。如果这个“听说”是成立的,“国家动物园”就太反讽了。
然而,我倒是希望我们的国土上能有一座“国家动物园”,从中走一遭的人,应该都能成为真正的人。至少,能知道人类的今天还是有点乐趣的。这么说吧,上帝既让我们做人,上帝既拿我们作“人”看,总得对得起上帝吧。 (本文有删改)
11.根据文意,在第①段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语句。(20字以内,2分)
12.第③段说“所有的动物园里,几乎都没有他们的身影”,请简述其原因,并说说此处为什么用“他们”而不是“它们”? (4分)
1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4.结合文章主旨的理解,谈谈结尾“从中走一遭的人,应该都能成为真正的人”的内涵。(4分)
15.文中许多地方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举例赏析。(6分)
语文学习 http://www.yggk.net/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