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2014-2015学年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期(B卷)试题答案(2)
学习频道 来源: 阳光学习网 2024-07-20 大 中 小
附:《敕授修职郎宜山公传》参考译文
先生名永彬,宜山是他的字,枝江县人,祖籍是武昌的咸宁。其先父卓菴公才由咸宁迁居到这儿(石门村)。卓菴公有三个儿子,王永彬是他的小儿子。先生开始上私塾读书时,他的二哥去世了。他的父亲想让他辍学去干活谋生。先生长跪着给父亲求情,希望继续读书完成学业,自此之后,王永彬更加刻苦努力。于是就读县学,并取得廪生资格,但后来多次参加乡试均失利。后来家道衰落,于是开门招收生徒,跟随他学习的人一天天增多。
先生对于学问,特别喜欢先儒的言论,从经书、史书、诸子百家,到各个流派的文章,都反复研究,力求弄清源流,牢记心中。做学问刻苦努力,从不懈怠。自己研究清楚后,就用这些知识来教授弟子,同时也用来修炼磨砺自己的文章、德行。先生并不仅仅重视科举考试的内容,凡是师从于他的人都对自身要求严格,谨慎笃实,行为端正不违礼义。这些人往往是品格与学业同时修炼,同时进步。他的弟子被人看见,往往一望就知是他的弟子,并说:“这个人肯定是宜山先生的弟子。”
先生著书写作之外,特别爱好吟咏诗歌,与高安县的周柳溪、夷陵的罗梦生成立诗社,称为“吟坛三友”。每每举杯之时就高谈阔论。言谈之中如果涉及到忠臣节士,就会攘袂扼腕,激动、气愤不已,常常泪流满面。他的胸中萦绕的都是忠义节烈之气。以明经之身份荐举到国子监(成贡生)。
县令朱啸筼先生听说了他的名声,虚心招纳。先生被县令的诚意感动,才到官府去拜访过一次。但自此之后,先生如果不是公事绝不到县衙。朱啸筼先生反而更加敬重先生。后来朱啸筼先生因病请辞县令,干脆把家乔迁到了这个地方,与先生做起了邻居,彼此欢悦和睦。
先生晚年的写作,主要是教人行善。学识渊博,无所不晓,同时还研究医学和杂家的著作。县里前后两次编辑县志,先生均参与编纂,所编内容都考据确凿。擅长书法,整天挥笔不倦,所写之字,人人满意。老年患跛足病,大多时候都端坐着,但书不离手。因病去世,去世时七十八岁。著有《孝经衬解》《帝统年表》《围炉夜话》《褉帖楹联》《六书音义辨》,这些书已经出版;《讲学录》《说古韵言》《桥西馆诗文》还未刊印。
配偶章孺人侍奉先生十分和顺,侍奉公婆十分尽孝,侍奉先生的继母尤其恭谨。侄儿侄女早年失去母亲,抚养教育如同己出。家事管理得井井有条,家庭安宁、和顺,获得贤内助的好名声。早先生二十七年去世。
颂赞:读书人立身行事,追求暴露在外的东西不如重视内在的修养。内在的修养做好了,即使潦倒失意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即使志得意满也不会多得什么。从前,郑康成、陈伯恭,一个隐居在家乡,修炼品德;一个屈身下位,约束自己。与他们同时的贤能之人即使身居高位,也未尝不上奏皇上请求让贤。先生的品行既是修炼自身,也是给他人树榜样,还可启发后世子孙,德泽久长而福泽绵延,将有助于外在的名声。难道一定要身居卿相才能以之为荣吗?
监利人王柏心字子寿者,恭谨地撰写!
语文学习 http://www.yggk.net/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