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
非官方网站,信息完全免费,仅供参考,不收取任何费用,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冰桶挑战,别让慈善成名人秀
王大可
最近台湾的报纸版面和电视新闻,都在争相报道捐助“渐冻人”(罕见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的“挑战冰桶泼水”活动。岛内企业大佬、演艺明星和政坛要员们如郭台铭、林俊杰、朱立伦等大咖,纷纷上演“冰桶秀”,捐款的捐款,湿身的湿身。在名人示范和网络传播的“乘数效应”下,不只是岛内名人,还有普通大众,更有吸引眼球的年轻正妹,都争相加入进来。
很多人还不知道“渐冻人”是什么,帮助“渐冻人”的公益意义何在。最近在美国掀起的这个活动,随着“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众多名人的参与,迅速风靡全球。挑战者接到战帖后,要么选择拿起装满冰块的冷水朝自己身上泼下去,要么捐款100美元,或两者都做,再指名3位挑战者接棒,并透过上传的视频,让活动如滚雪球般扩散出去。在民众对渐冻人认知不足的当今社会,这样富有创意的慈善活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带动外界对“渐冻人”的关注、关心和正面的帮助。
有人说,“冰桶挑战”让我们看到慈善募捐也可以不那么悲情,慈善的形式可以是游戏,可以更有趣。不过,在狂欢的活动氛围里,也有质疑的声音认为,“冰桶挑战”变了味,被喧宾夺主地塞进了许多跟公益不搭边的东西。在爱心的包装下,一些人热衷参与的背后,似乎隐藏着特定的“搭车”目的。
在湿身秀的热闹里,媒体报道的参与者中,政治人物的身影似乎比其他领域的人士忙碌得多,台湾不少蓝绿政治人物包括柯文哲、连胜文、朱立伦与管中闵等都陆续闪亮登场。鸿海集团负责人郭台铭19日上阵浇冰桶,并将湿身秀影片上传网络,媒体津津乐道的,是他点名要知名艺人林志玲“湿身”。台中市长胡志强曾经接受过心脏手术,在医生眼中并不适合挑战冰桶,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做了。
年底是台湾“九合一”选举,作为各色候选人,自然把这个公益活动看作抢报纸版面的良机。比如连胜文、柯文哲这对台北市长选举的死对头,就率先完成。他们争先恐后,一方面是迎合民众的关注,一方面也是迫于指名人放话带来的压力:不在24小时内完成,“台北市长就选不上”。当然,不是所有政坛人士都认同这种“捆绑”,有人就觉得台湾政客加入此类创意慈善,无异于“东施效颦”。
这个为罕见病患者募捐的活动,似乎渐渐沦为名人的“慈善秀场”。冰桶挑战的点名过程,已成为另一种代言商业行销活动,成为展现人脉网络的工具,一种另类的炫富行为。有媒体在近日刊文呼吁,民众捐款即可,别再拿利他名义遮掩自我炫耀的举动。毕竟,公益活动的重点是“渐冻人”,而不是“冰桶秀”,当公益成为行销,受益者可能不是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慈善可以是由名人推动,但其最终目的应当是让更多普通人参与进来帮助更多普通人。不要让慈善活动成为名人的专属,才能让慈爱之心星火燎原。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8月22日 第 09 版)
“冰桶挑战”新兴媒体正成为慈善的催化剂
新兴媒体的发展、互联网思维正成为慈善的催化剂、助推器
一场名为“冰桶挑战”慈善活动正在击鼓传递。活动要素有二:第一,自己把一桶冰水从头浇下,点名他人进行同样的挑战,对方如果不接受,就要给“渐冻人症”公益协会捐款;第二,浇水和提出挑战的视频都传到网上,加大传播范围。
在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名人之后,雷军、罗永浩等企业界人士也纷纷体验了一把“透心凉”。不过,一桶桶冰水浇下来,也溅起了质疑的水花。有人说,点名让人接受挑战或是捐款,算不算强捐呢?就像近日东莞大朗镇变相摊派教育捐款,划定捐款标准,公务员最少得捐2000元的事件就伤害了慈善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冰桶挑战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在慈善领域的创新应用。活动通过规则设计,把原本比较死板的慈善活动变成了一场传播罕见病知识的游戏。在听惯了慈善的大道理、见惯了总打悲情牌的募捐之外,有这样轻松有趣的方式也挺好,但要注意别搞成强捐。
没人规定搞慈善就一定要与珠泪涟涟相联系。慈善可以诉诸悲悯,让人因“受苦者皆为我辈”而伸出援助之手;也可以诉诸欢乐,让人因“嘿,这活动挺好玩挺酷”而高兴、满足,进而施援。后者往往被我们忽略,但其实更有感染力和传播力,能在短时间迅速积聚力量。尤其在充满娱乐精神的互联网上,这次混搭的效果着实不错。8月18日一天,瓷娃娃关爱中心就收到了3万多元捐款。
另外,冰桶挑战有一些牺牲,但不像“为慈善终生不娶”那样严重,人们参加这种活动可进可退,不就浇盆冰水嘛,就算不愿做也能在客观上引起对“渐冻人症”疗救的注意。而且从结果看,被点名参与的名人都乐在其中,大多既完成了挑战又掏了腰包。
还有一种担忧在于,一些商界人士把浇冰水和自己的公司、产品、活动联系起来,这样会不会在慈善活动中夹带私货?对此必须明确,慈善应以公序良俗为底线,无论包装成什么样,不能忘了汇聚爱心、互帮互助的内核。如果慈善的“行为艺术”过了头,想必消费者会用脚投票的。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的发展、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慈善的催化剂、助推器。慈善不能总停留在办晚会、发倡议、派任务等老三样上,新人新办法,网络传播、名人效应、社交媒体等元素碰撞,往往能在新时期让慈善的市场更为广阔。
“冰桶挑战”切莫浪费了社会善意
王子墨
“冰桶挑战”最近风靡全球,活动的主旨在于唤起人们对“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渐冻人症)的关注,并为对抗这一疾病捐款。目前,中国约有20万名渐冻人症患者,由于该病无法根治,且是罕见病,没有纳入大病医保,治疗费用高昂,很多患者的家庭也像患者自身的力量一样,逐渐消耗殆尽。医药企业也由于渐冻人症的市场有限,不愿意加大科研力度,药物少而且贵,患者承受巨大的压力。同时,社会对渐冻人症的关注也不足,不少患者只能自发建立网站、论坛,交流信息,相互鼓励。这一次“冰桶挑战”,应当促使全社会在冰水浇头后冷静下来,仔细考虑如何帮助渐冻人症患者改善现状。
从制度层面,应推动立法,加强社会保障,将渐冻人症逐步纳入医保,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在药物提供上,可以对医药企业进行补助,鼓励企业研发药物,并降低价格。社会上,也可以发起志愿者活动,帮助、关心、陪护这些病人。“冰桶挑战”不是救助的全部,其他方面的努力与“冰桶挑战”相比,更辛苦、更复杂,也更无趣,但却更有用、更彻底,也更温暖。
“冰桶挑战”在全世界引发了巨大反响,作为公益活动,其参与形式简单,颇具眼球效应,名人的踊跃参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就唤起了公众对渐冻人症的关注,也筹集了可观的资金用于渐冻人症的治疗。但这个活动我们仍然可以做得更好。目前来看,人们津津乐道于“数星星”——关注哪些名人参与了这项活动,曝光率更高的是名人们狼狈不堪的窘态,围观者的心态越发娱乐化。相反,一些重要的救助信息,如究竟向谁捐款、如何捐款、捐款渠道等却指示得并不明确。在一些地方,公众自发组织的“冰桶挑战”沦为了全民狂欢,只求炎炎夏日一淋到底的清凉,究竟有无捐款,获捐机构是否可靠,善款运用有无监督等等,也无人问津,既浪费水也浪费了社会的善意。一些偏离慈善本意的行为,本身就是给慈善浇了一盆冷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冰桶挑战”的热度也会消减。渐冻人症的患者需要的是长期的帮助,需要的是制度上的保障。因此,“冰桶挑战”不是救助的最后一站,关怀不能止步于此,在放下水桶、关闭摄像机之后,还有许多工作有待完成。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6日 02 版)
内蒙古中考报名系统入口 http://www.yggk.net/beikao/yu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