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武汉五月调考语文试题答案(4)
学习频道 来源: 阳光学习网 2024-07-20 大 中 小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说明
1.C(A项,与-yù;B项,逶-wēi;D项,纰-pī)
2.A(B项,解嘲;C项,编纂;D项,毕其功于一役)
3.B(较量: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高低,计较;砥砺:本为磨刀石,引申为磨
复杂的美学问题,二者很难简单地区分优劣)
9.A(慢:怠慢,懈怠)
10.C(①介绍光武帝起兵时面临的局势;⑤是介绍曹操立下的功劳)
11.B(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光武帝在征战中依然能够重视教化)
12.(1)军事上的功业已经建立,教育和感化的德政也普遍推行开了。(“既”1分,“洽”1分,句意1分)(2)那些忠诚、厚道、清正、有修养的人,哪里只是受到官员们的尊重,也被百姓仰慕。(“其”1分,“见……于……”1分,句意1分)(3)然而各州郡掌握军队、占据地盘的人,虽然互相吞并,但还没有不以尊崇汉朝为理由的。(“吞噬”1分,“辞”1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而俗吏却对此怠慢;风俗是天下的大事,而庸君却对此疏忽。只有明智的君子,经过深思熟虑,然后才知道它们的益处之大、功效深远。汉光武帝遭逢汉朝中期衰落,群雄蜂起,他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奋发起兵,继承恢复祖先的事业,征伐四方,终日忙碌,没有空闲,却能够推崇儒家经典,以宾客之礼延聘儒家学者,大力兴办学校,昌明礼乐。军事上的功业已经建立,教育和感化的德政也普遍推行开了。接着是明帝、章帝,遵循先辈的遗愿,亲临太学拜访有学问的长者,手拿经典向他们请教。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郡县官吏,全都选用熟悉儒家经典、品行端正的人,即便是虎贲卫士也都学习《孝经》,匈奴贵族的子弟们也要到国家设立的太学游学。因此,教化确立于朝廷,风俗形成于民间。那些忠诚、敦厚、清正、有修养的人,哪里只是受到官员们的尊重,也被百姓仰慕。那些愚蠢卑鄙、邪恶下流之徒,岂止是不被朝廷容纳,也被乡邻鄙弃。自从夏、商、周三代灭亡之后,教化风俗之好,还没有像东汉那样兴盛过。到汉和帝以后,皇亲国戚独揽大权,奸佞小人得势妄行,赏罚没有标准,贿赂之风公然流行,贤良愚劣混淆不清,是非颠倒,可以说是混乱啊!然而东汉朝廷仍然能够延续,不至于灭亡,原因在于上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等人敢于当面检举、争辩,用公正的道义扶持危局;下有身为平民的符融、郭泰、范滂、许邵之辈,形成民间的舆论来挽救颓败的形势。所以,国家朝政虽然污浊,可是社会正气却没有衰微,直至有人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前面的人倒下了,而人们的忠义之心更加激奋,在后面紧紧跟随,虽然紧跟着被杀,他们仍然视死如归。哪里只是这几个人(本身)贤德,也是汉光武帝、明帝、章帝留下的教化之功啊!在那时,如果有贤明的君主发奋振作,则汉朝的福运仍然不可估量。不幸的是,国家经受衰败、凋敝之后,又加上桓帝、灵帝昏庸暴虐:袒护姑息奸佞小人,胜过骨肉之亲;屠杀忠良之士,比对待仇敌还厉害;积累了众多士人的愤怒,汇集了天下的愤怒。于是何进从外地召来了军队,董卓乘机夺权,袁绍等人以此为借口向朝廷发难,使得皇帝流亡,宗庙荒废,王室倾覆,百姓遭殃,汉朝的命运终结,无法挽救。然而各州郡掌握军队、占据地盘的人,虽然互相吞并,但还没有不以尊崇汉朝为理由的。以魏武帝曹操的残暴强横,加上在世人面前建立了大功,他存下取代君王的野心已经很久了,可直至去世都不敢废掉汉朝皇帝而由自己取而代之,难道是他没有做皇帝的欲望?不过是畏惧名声(不好)和道义(不合)而克制自己罢了。由此看来,教化怎么可以轻视,风俗又怎么可以忽略!
13.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反水不收/后悔无及。(每处0.5分)
【参考译文】
这时众将议论刘秀称帝的事。马武率先进言说:“天下没有君主。如果有圣贤之人趁着衰败的机会兴起,即使让孔子担任丞相,让孙子担任大将,还会担心于事无补。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机会错过了后悔也来不及。您虽然坚持谦虚退让,可面对先祖的江山社稷怎么办呢?”光武帝吃惊地说:“将军怎么说出这种话?这是可以杀头的啊!”马武说:“众将军都是这样的看法。”
14.(1)①首联表现了作者与朋友小聚之后悠闲、惬意的心情。(2分,意思对即可)②聚会结束后,诗人送走了客人。初秋之夜,凉风习习,月色迷人,诗人信步而归,一路上饱览秋夜的美景,感觉聚会似乎是“追着凉意”而散似的。不然,错过了如此良宵,岂不是太可惜了。(2分,意思对即可)(2)①颈联“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两句抓住时令和物候的变化特征,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把夏去秋来的季节变化表现得极富诗意。(2分,意思对即可)②诗人认为暑气消退是急切的蝉鸣之声催促走的,凉爽的秋天的到来是南飞的大雁引来的。作者用别致的造语、新奇的想象来深化作品的主题和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2分,意思对即可)
15.(1)思而不学则殆 (2)金石可镂 (3)百步九折萦岩峦 (4)凭轩涕泗流
(5)青鸟殷勤为探看 (6)檐牙高啄 (7)锦鳞游泳 (8)烽火扬州路
16.A B(A项,“他的辞世无足轻重”有误。B项,魏汝舟的深厚学养、名士风度和对杨宪益的言传身教“折服”杨宪益)
17.①结构上总领全文,设置悬念(“英雄末路”的杨宪益为什么“注定不能被遗忘”);②内容上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含蓄点明杨宪益辞世的时代意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①勇敢刚毅;②学贯中西,才情横溢;③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④自信、果敢,甚至有些自我。(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9.①家庭环境的宽松。童年时候,杨宪益“教训”并“赶走”几位向自己传授“克己复礼”思想的私塾先生,并没有受到家长严厉的处分和责罚,为杨宪益的自由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②良师益友的教诲。魏汝舟先生的名士态度,黄佐临先生的言传身教,为杨宪益的世界观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调。③东西文化的化育。私塾教育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国学根基,负笈英伦又使之拥有渊深的西学底子。④时代潮流的影响。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在杨宪益心中播下了造反的种子,风起云涌的五卅运动为杨宪益提供了展示勇敢刚毅和爱国热情的舞台。(每点2分。如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可正常评分)
20.答案示例:传统文化的回归,为语文注入了源头活水,有助于学生涵养性情,养成人格,发展个性。(内容2分,表达2分)
21.答案示例一:修改稿优。作者用“都”强调人人想知道阿Q的“中兴史”,故删去“看去是天然的事”,使行文更简洁。“探听”更形象、深刻,既活画出未庄人对阿Q“中兴史”的浓厚兴趣和询问之细致,又语含讽刺,批判了未庄人爱管闲事的劣根性。
答案示例二:原稿优。“人人愿意”即含有“全部”的意思,比加“都”更简洁;“看去是天然的事”深刻讽刺了未庄人爱看热闹、管闲事的劣根性;“问”字既有“探听”之意,又符合农民的身份。
(理由充分、合理给2分,表达准确、简明给2分)
22.答案示例: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选择低龄留学一定要慎重,盲目地赶潮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内容2分,表达2分。如考生从其他角度点评,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可正常评分)
23.参见2014年高考湖北语文卷作文评分标准。
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